新聞網訊(通訊員胡曉丹、田濤)“2017年援藏,女兒三個月,今年援疆,女兒三歲,我也許錯過了她美好的成長時光,但是我卻見證了我們黨的好政策在祖國邊疆落地生根,見證了邊疆醫療事業蒸蒸日上,見證了民族團結的石榴樹開花結果!”援疆醫生田晶說道。
2020年3月,我校孫逸仙紀念醫院超聲科田晶博士選派成為廣東新一批醫療援疆隊成員,隨隊出征。當他踏上這片熱土時,他便知道,此生已與喀什結下了一份情緣。“2017年的百天援藏,至今是一段無比珍貴的經歷,現在我又獲得了一年援疆的機會,我迫切想把新理念、新技術帶到附屬喀什醫院,助力科室全方位發展。”廣東醫療援疆專家田晶說道。
附屬喀什醫院超聲醫學科主任劉環對援疆醫生田晶的到來表示欣喜。“隨著我院臨床水平的不斷提高,對超聲科技術水平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田晶博士一入科,就積極調研,熟悉科室人員專業分工、技術特點及機器設備等軟硬件情況,深入臨床,掌握臨床需求,以此為基礎制定了‘重指南、抓基礎、通臨床、促科研’的工作計劃。他高效務實的工作態度得到了全科人的點贊!”
田晶利用典型案例現場教學,手把手為科室同事演示檢查技巧(來源:附屬喀什醫院)
經過全面調研,田晶根據掌握的相關科室臨床需求信息,積極開展新技術,與臨床密切配合,填補了附屬喀什醫院多項技術空白。
田晶在手術中對麻醉科醫師進行收肌管阻滯技術的帶教講解(來源:附屬喀什醫院)
關節骨科援疆專家王君鰲主任擅長膝關節置換術,到院后已開展了數臺手術。田晶在得知醫院的膝關節置換術術后鎮痛采用腰麻的信息后,主動與王君鰲聯系,表示自己可以開展收肌管阻滯,而此刻王君鰲也正有此意,他倆的想法不謀而合。
“開展收肌管阻滯既可以提供確切的鎮痛效果,又能保留肌肉的運動功能,加速膝關節功能恢復并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準確找到收肌管相應阻滯位置是此項手術的當務之急,田晶主任是超聲方面的專家,他的到來為我們提供了強大的保障。”王君鰲說道。
在手術臺上,田晶熟練調節超聲機器各項參數設置,精準掃查大腿各段,縫匠肌、隱神經、股動靜脈、股內側肌等收肌管結構,很快就找到了精準阻滯位置,收肌管阻滯得以順利進行。術后隨訪鎮痛效果明顯,肌肉運動良好,圓滿達到了預期效果。至此,在關節骨科、超聲醫學科、麻醉科三科的通力合作下,成功實施了附屬喀什醫院第一例超聲引導下收肌管阻滯。
為了實現把技術留在當地的援疆目標,在具體操作過程中,田晶對麻醉科醫師進行全面詳細的帶教講解。在他精心的指導下,當地醫生已經能獨立掌握該項技術,并且成功開展了數例收肌管阻滯。
田晶對患者進行術前穿支動脈超聲定位(來源:附屬喀什醫院)
同為援友的創傷骨科吳文主任到任后,積極開展穿支皮瓣修復組織缺損。對于穿支皮瓣來說,穿支動脈是核心,理想的穿支動脈應具備位置恒定、管徑粗、血管蒂長、易于分離這些特點,但這些穿支皮瓣的穿支血管發出部位、數量、長度、走行、口徑等均有不同程度的變異。因此,在術前利用超聲技術探查穿支位置,測量其管徑及走行,評估其血流動力學情況,對于術中皮瓣位置、范圍的選擇,術后皮瓣組織的存活及避免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具有重要意義。
由于穿支動脈解剖關系較復雜,管腔較細,超聲顯示難度較大,附屬喀什醫院此前還無法掌握此項技術。田晶在了解到這一情況后,積極與吳文溝通,為需要做穿支皮瓣移植的患者進行術前穿支動脈超聲定位。由于他熟練掌握皮瓣解剖知識和超聲操作,探頭在他的手中應用自如,如魔術一般,清晰的穿支動脈圖像躍然顯示,術中及術后觀察隨訪均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
手術中進行超聲引導下穿刺(來源:附屬喀什醫院)
一天早上,正在交班的田晶被一陣急促的電話鈴聲打斷,原來是心內科援疆主任謝旭晶打來的,經了解是一位患者在進行股靜脈穿刺置管時,按照常規操作流程但卻未能成功置管。謝旭晶考慮患者血管有變異,急需超聲檢查明確血管情況,并進行超聲引導下穿刺,病情緊急,田晶放下手中工作迅速到位。
“經過一番檢查,我發現該患者血管確實存在變異,一是位置有變異,二是可穿刺區域股靜脈管腔有效內徑僅有2mm,非常纖細,如果反復穿刺一定會損傷管腔內膜造成血栓堵塞管腔,因此只有一次穿刺機會,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田晶說道。
回憶起當時的情景,謝旭晶說道:“田晶沉著冷靜的狀態讓我也平靜了許多,他穩穩拿定探頭,顯示好僅有的纖細管腔,我與他默契配合,抓住時機,很快穿刺針順利進入目標血管,解決了置管問題,手術順利完成,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臨床需要就是戰斗命令,作為超聲科醫生,田晶時刻要求自己要具備臨床思維,熟悉臨床操作,想臨床所想。除了臨床手術外,田晶還活躍于醫院各類MDT活動。
作為一名既“援過藏”又“援疆中”的超聲醫學博士,田晶將先進技術帶到祖國邊疆, 將大好時光奉獻予邊疆衛生事業發展,他說:“只想努力地開展好工作,為純樸的邊疆人民盡一份心,為當地超聲診斷水平的提高出一份力,為‘健康中國’戰略事業添磚加瓦!”
文稿終審:附屬喀什醫院 林天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