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我們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南方雜志社啟動“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大型策劃,并以駐村第一書記作為報道主體,推出《最美第一書記》系列專題,全面展現廣東脫貧攻堅工作成效,今天推出系列之十二《李銳:到農村“上大學”的中大老師》。
中山大學,一所讓莘莘學子向往的一流大學;柯木灣村,一個粵北山區的省定貧困村,地圖上相距300多公里,因脫貧攻堅緊密結合在一起。
2019年5月,經中山大學選派,數學學院(珠海)黨總支副書記李銳成為駐連州市柯木灣村第一書記。駐村一年多以來,李銳把農村當做一所更廣闊的“大學”,全身心投入到駐村扶貧工作中,精準幫扶,努力做好貧困戶的“育人”工作,幫助貧困戶靠自己的雙手去改變現狀;還以“大村一業,小村一品”為抓手,推動發展植根當地的產業,村集體收入大幅提升,村容村貌更是煥然一新。
精準幫扶,扶貧扶志扶人心
“老吳,你家的雞養得怎么樣了?”李銳爬上土山,拍了拍腳上的泥土說道。貧困戶吳偉軍推著輪椅,正在自家山地果園里忙活,他養殖的山地雞,目前規模已經達到500只。
吳偉軍2018年初因為一場意外致殘導致無法站立,家中上有2位老人,下有3位小孩要上學,僅其妻一人有勞動能力。李銳得知他的情況后,不管刮風還是下雨,幾乎每周都要去他家看一看,聊一聊。而當他了解到吳偉軍家有豐富的養雞經驗時,便鼓勵吳偉軍從散戶做起,支持其在自家山地果園發展山地雞養殖小產業。
“這500只雞養好了,吳偉軍家可以增加3萬元左右的收入,接下來我們準備幫助他們家擴大規模養1000只雞,這樣就可以解決他們家的大困難”,李銳擦了擦臉上的汗水,笑著說。
這是李銳日常工作的一個小小寫照。從2019年5月他到村之后,李銳心里最牽掛的便是全村72戶貧困戶,他每天都要到貧困戶中聊家常,談幫扶,熟悉每家每戶的情況:幾口人、種幾畝地、在哪里打工、孩子上幾年級、身體狀態如何等等,慢慢地,他對每一戶的情況幾乎如數家珍。
“解決貧困戶的實際問題是沒有標準答案的,但是一定要破除貧困戶‘等靠要’的思想,貧困其實不可怕,可怕的是安于現狀,失去改變的動力”,在幫扶過程中,李銳意識到,做好貧困戶的“育人”工作,讓每一位貧困戶都能夠靠自己的努力去脫貧,扶貧小產業,脫貧大舞臺,扶貧必扶志,而不是“等靠要”,這樣的脫貧才有質量。
但是,扶志要怎么做?李銳說,與在大學校園里教書育人有所不同,對貧困戶我們工作要更接地氣,要更有耐心,要擺出現實問題讓他們感受到危機感,這樣他們才會真正有觸動,“而這個過程需要我們去推他們一把,一次不行,我們就要反復去推,讓貧困戶真正感覺到我們黨的好政策”。
為了讓貧困戶靠自己的雙手去改變現狀,增加家庭經濟收入,李銳一次次地上門、深入溝通,用實實在在的措施幫助他們,推動他們,渡過難關。
經過李銳和其他駐村干部的精準幫扶,目前中山大學定點幫扶的柯木灣村全村72戶156名貧困戶全部脫貧出列,退出率達100%。
“造血”扶貧,振興鄉村產業
連州市柯木灣村下轄10個自然村較為分散,在定點幫扶之前,柯木灣村幾乎沒有產業發展,村集體經濟收入每年只有1萬元左右。
“要真正打贏脫貧攻堅戰,僅僅貧困戶脫貧還不行,村集體經濟必須要壯大,產業發展必不可少”,沒有產業的發展,脫貧很難脫真貧,所以在駐村以后,如何在當地發展可持續的扶貧產業,就是李銳思考最多的問題。經過深入調研,在中山大學的支持下,李銳和其他駐村干部一起,實實在在地在山區做起接地氣的產業扶貧“學問”,“大村一業,小村一品”產業發展模型開始在柯木灣落地生根,開啟蛻變之路。
從去年5月開始,中山大學開始布局生態農業“稻蛙魚”種養系統,作為“大村一業”在柯木灣村落地,建立起‘產學研’一體化的有機生態農業基地。“這是具有我們中山大學學科特色的‘產學研’基地,也是我們柯木灣村的大產業,這個大產業一方面持續增加我們村集體的收入,另一方面也為我們學校提供科學研究的實驗平臺,把大學的實驗做到田間里。”
為了讓這個產業項目茁壯成長,李銳幾乎每天都要去農田基地上看一看,走一走。有機稻什么時候抽穗、禾花魚什么時候下苗,種植大棚如何搭建,這片農業基地布滿了李銳留下的腳印。
單有“大村一業”還不夠,雖然村集體收入增加了,但是如何真正實現家門口就業,帶動分散自然村的貧困戶能夠真正從脫貧走向致富,還得下苦功夫。“其實只要深挖資源,每個自然村還是有潛力發展自己的小產業”, 發展“小村一品”在李銳的頭腦中逐漸形成了。
柯木灣下轄的夏東村地理條件得天獨厚,冬暖夏涼,環境優美,是連州市兩個生態村之一,而且臨近連州地下河景區。在中山大學專家團隊做好旅游規劃框架后,李銳積極爭取學校的資金支持,配合村里的項目資金,在夏東村開始大力推進鄉村旅游民宿項目。在旅游民宿的建設過程中,大到民宿配套如何規劃,小到民宿墻磚如何挑選,李銳花了很多心思和精力。如今,一排排紅墻綠瓦的民宿拔地而起,在青翠的竹林中格外奪目。“夏東民宿試業以來,每天都吸引了周邊游客過來住宿消費,周末甚至能達到500多人,除去運營成本,每年最少可以增加村集體5萬元的純收入。”李銳說。
除此之外,李銳還結合夏東村的地理條件、四季氣候和旅游體驗,準備在這片土地分梯度分類種植上百種中草藥材,打造一個科普性的教育實踐基地“百草園”,合力打造宜居宜游的生態村樣本和鄉村旅游產業的新亮點。
自2016年定點幫扶柯木灣村以來,中山大學投入資金1300多萬元,持續改善村居環境,從修建“至善橋”到建設“篤行路”,從建設文化廣場到修建農田水利,大大提高了村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同時積極布局和發展扶貧產業,從中草藥加工廠到香菇木耳基地、從生態紅薯基地到扶貧車間,“大村一業,小村一品”產業發展由規劃變成現實,不斷壯大村集體經濟。柯木灣村集體收入比幫扶前增長超過20倍,貧困戶收入比幫扶前增長超過4倍,實現“造血”扶貧。
黨建助力,消費扶貧促發展
定點幫扶之前,柯木灣村黨組織不夠完善,不夠健全,黨員號召力不強,黨建促扶貧效果也不明顯。在李銳所在的駐村扶貧工作隊協助下,豐陽鎮黨委將柯木灣村黨總支下設的支部由原來8個小支部合并為3個大支部,這一做法有效提升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強化管理,減少層級,方便脫貧攻堅工作開展。
而在發展本村特色的農副產品,推動消費扶貧的過程中,李銳也牢牢把黨建促扶貧融合其中,發動村中為數不多的年輕黨員,積極做他們的思想工作,站出來主動作為。
“首先我們要有致富帶頭人,特別是我們的黨員,要打造‘頭雁’效應,基礎黨建不能只是一個口號,需要有一平臺去體現我們黨員的先鋒作用,那就是帶頭搞發展,帶領我們貧困戶脫貧致富。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我們以打造本村特色的農副產品為抓手,真抓實干,為推動消費扶貧打好基礎。”李銳提到。
通過自籌資金,李銳把柯木灣村小學荒置的辦公室改造成為線上電商工作室和線下中山大學產業扶貧項目農副產品展銷廳,從2019年11月開始,依托中山大學二級黨組織和校友資源,合計購買了柯木灣村生態農家米30噸,優質紅薯20噸,連州菜心5噸,香菇木耳3噸以及玉竹百合等,消費扶貧金額超過110萬元。消費扶貧一方面解決了貧困戶的農產品銷售和就業問題,另一方面為黨建促扶貧提供了實實在在的平臺。
“我們還在大力推進建設柯木灣扶貧商城電商平臺,打造出‘帶不走’的消費扶貧模式,把消費扶貧推上更高層次”,走在寬敞整潔的村道上,李銳對柯木灣村的發展和振興充滿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