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是一種單純源于民眾、具有自發性和內生性的思想觀念,而是出自官方、具有政治性和外生性的意識形態,這一客觀事實決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與民眾之間有一定差距,需要一座橋梁嫁接二者的關系,宣傳教育一直充當著這座橋梁。在長期的宣傳教育過程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日益深入人心。但作為一種社會實踐活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難免暴露出一些問題。為了從整體上揭示和糾正這些問題,很有必要從思想政治教育要素視角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現狀進行理論反思。
當前理論界關于思想政治教育要素有多種說法,其中最為流行的是“四要素說”和“六要素說”:前者把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分為主體、客體、介體和環體;后者則分為教育者、教育對象、教育內容、教育目標、教育方法和教育情景。之所以產生不同的分法,在根本上是因為對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同理解。個人認為“四要素說”“更能在系統層面反映和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性與復雜性”,[1]并具備一定的彈性,能夠反映和概括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變化,因此在理論上更具合理性。以下將從“四要素說”的視角分析當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存在的四重問題。
(一)主體視角:主體是指從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宣傳的工作者,包括學校黨委、團委、思政課教師、學生輔導員等。可以說教育主體是一支龐大的隊伍,他們直接關系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活動的成敗和實效。當前教育主體首先存在素質參差不齊的問題,他們中的許多人并沒有系統接受思想教育的專業知識,更多憑借感性與實踐經驗從事日常工作,在教育理念、教育思維、教育方法等方面較難適應新時期的思想教育狀況。新時期的思想教育特別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不僅要靠以理服人,更要靠以學養人,教育者只有自己提高素質,才能具有更大的感召力和影響力,空喊口號和空洞說教往往難以達到教育實效。其次,不少教育者在理論認知上還存在一定偏差,對是否要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如何教育、教育什么、教育效果如何評價等諸多方面還存在不同見解,在一定程度上還未形成較為一致的認知與行動共識,因此在教育活動過程中顯得有些各自為政,教育效果有時相互抵消,從而延緩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進程。再次,有些教育者對受教育者實際需求的關注度不夠,往往從主觀思維視角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作為某種行為準則或道德要求強加給受眾,從而脫離了受眾的需求,這種方式難以得到受眾強烈的反響,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流于形式,難以真正內化于民眾心靈。教育者應該認真反思這種主觀教育思維的弊端,在今后的思想教育實踐中力圖改正。
(二)客體視角:客體是指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對象,即受教育者。從廣義上看,受教育者包括全體民眾,但實際上受教育的重點對象是青年學生,他們也構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未來繼續發揚的核心力量。經觀察研究發現,青年學生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主要暴露出兩方面問題:其一是政治意識日益淡薄,政治參與欲望日益衰退。不少學生誤將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視為黨和國家維護統治秩序的意識形態,只見其濃厚的政治性,又把政治視為與自身利益相關性不大的因素,所以表現出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漠不關心的態度。甚至國家越是重視核心價值觀教育,就越是引發他們內心的反感和抵制。其二是知與行的脫節。學習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踐行,能否真正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衡量教育成效的關鍵標準。長期以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被納入學校德育或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最終以考試的形式檢驗學生掌握程度,因此許多學生了解甚至熟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但卻難以真正將其融入自身的日常言行,表現出知與行一定程度脫節的問題。現有教育方法失當固然是一方面原因,某些學生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上的自覺、自律、自教意識淡薄也是重要原因。
(三)介體視角:介體是指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過程中,教育者用來影響受教育者的方式和手段,主要包括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目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在內容和方法上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問題。就內容而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基本已納入教材并很大程度上成為校園活動和社會活動的主題之一,但未真正“融入”其中,教育內容流于形式,即告訴受教育者什么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有何表現、要求大家怎么做等等諸如此類教條似的規范,如此生硬的內容難以引發受眾的興趣,也難以達到內化于心的效果。這種狀況需要進行反思,今后應嘗試以某種生活化的語言、情感化的交流方式改造教育內容,增加教育內容與受眾需求的結合程度。就方法而言,有的教育者仍然沿用過去政治教育的慣用方式,對受教育者直接進行理論灌輸,甚至只灌不導,知識教育和思想教育的方法簡單重復,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知識而不是思想道德進行教育,很容易導致受教育者知行脫節甚至言行不一。這就要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方法的創新,方法創新要注意與現階段受眾多方面的實際情況相結合。
(四)環體視角:環體是指影響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過程的外部環境因素。目前對于受教育者而言,最主要的環體應該是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還包括虛擬網絡環境。在中國古代,家庭擔當著化民成俗的主要職責,過去“由于家族成員長期共同生活在一定范圍,為了維持家族內部的秩序,有效處理家族事務和糾紛,就需要家法族規作為準則對家族成員思想和行為進行約束”。[2]而今家族觀念隨著社會流動的加劇而淡化,家法已難以充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載質。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更趨功利化,有時反而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某些內涵相沖突,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有一定的不利影響。社會環境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影響也表現出巨大變化,過去人們崇尚道德并以此自律,以成為“道德的人”為努力的方向。而今,開放環境下自由主義、功利主義思潮大勢泛濫,市場經濟又滋生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這些因素惡化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社會環境,也進一步顯示了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緊迫性。目前網絡正日益成為思想斗爭的新型和前沿陣地,由于國內網絡目前還缺乏完善的管理機制,所以國外許多腐朽的觀念利用網絡迅速傳播,直接影響青少年的思想觀念。青少年對網絡熱傳熱議的事件尤為關注,又對這些事件暴露出的思想性問題缺乏正確的判斷辨別能力,有時對網絡觀點深信不疑,而對學校教育卻半信半疑,甚至完全懷疑。這些問題應引起思想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視。
從整體而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問題具有一定的系統性和復雜性,難以在短時間內迅速克服。筆者認為,作為一種要求社會成員普遍認可和接受的思想意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不可操之過急,需要經歷長期的努力宣傳和教育,并與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相適應。思想教育工作者在對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問題時,應當正視問題,謹慎解決,由簡到繁,從易到難,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凝聚民族力量而不斷努力。
參考文獻:
[1]楊增崠,張再興.關于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問題的思考——“四要素說”與“六要素說”的對比分析[J].思想理論教育,2008(10):25-31.
[2]李騰凱,賴晨.中國古代化民成俗的方法及其現代啟示[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4(9):1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