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網訊(通訊員彭福祥、梁嘉韻)近日,一位腎移植術后患者長出了8.1cmX13.6cm的巨大腹主動脈瘤,需立即手術治療。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以下簡稱“中山一院”)血管外科常光其教授團隊聯合腎移植專科邱江教授團隊,在切除巨大腹主動脈瘤、置換人工血管的同時,利用常溫機械灌注讓移植腎不中斷血流,避免了移植腎缺血再灌注損傷。術后,彩超檢查及腎功能檢查均顯示患者移植腎功能正常,目前,患者已順利康復,轉危為安。這也是世界首例臨床成功實施的在體器官隔離保護治療。
腎移植患者長出巨大腹主動脈瘤,隨時有大出血風險
陳女士3年前曾因尿毒癥于中山一院器官移植科成功實施了腎移植術,移植腎放在患者的左側髂窩中。近3年來,移植腎的功能良好,陳女士也回歸了正常的生活,再也不用每周多次往返醫院進行血液透析治療。
然而最近陳女士發現腹部出現了搏動性的包塊,且近幾個月來包塊越來越大、搏動越來越明顯。 于是,陳女士再次來到中山一院求醫,血管外科主任常光其教授和王冕副教授對陳女士進行了詳細的診治。經過增強CT檢查,醫生發現患者腹部有一個巨大的動脈瘤,瘤體最寬處直徑已達8.1cm,累及長度達13.6cm。
常光其教授表示,陳女士的瘤體巨大、擴張速度快,而且瘤體的前壁已經不完整,隨時可能出現瘤體破裂大出血導致患者死亡,必須盡快進行手術治療。
由于動脈瘤巨大,導致近端瘤頸扭曲嚴重,因此,醫生判斷患者不適合進行介入治療,只能開腹切除腹主動脈瘤并使用人工血管重建腹主動脈。
然而,在切除腹主動脈瘤、人工血管重建的過程中,需要阻斷腹主動脈和雙側髂動脈的血流。這意味著遠端的器官及組織將面臨約1-2小時的熱缺血時間。
盡管人體雙側下肢可以耐受2小時的熱缺血時間,但位于該患者左側髂窩的移植腎卻無法耐受如此長時間的熱缺血與再灌注損傷打擊。若缺血時間過長,將極大地增加移植腎失功的風險。因此,如何在這段缺血時間中保護移植腎成為了此次手術的一大難題。
常溫機械灌注讓移植腎不中斷血流,避免缺血再灌注損傷
于是,血管外科、腎移植專科的專家們對手術方案進行了多次討論。腎移植專科邱江教授團隊提出了通過常溫機械灌注實現移植腎隔離保護的手術方案。該方案可保證在手術過程中移植腎得到持續的供血,從而使移植腎功能不受到缺血損害。
專家團隊開展術前討論
在做好充足的準備后,手術按計劃進行。醫生打開腹腔后,發現瘤體巨大,原本位于左側的腹主動脈扭曲到了患者的右側,常規的左側入路無法暴露動脈瘤的近端。血管外科王冕副教授和吳偉濱主治醫生作了Kocher切口,改從右側入路,將十二指腸和胰腺整體向左側翻起,才顯露出“炸彈”的真面目。
控制好動脈瘤的“脖子”之后,醫生們再分離遠端的髂動脈。王冕副教授表示,要想在阻斷腹主動脈時保證腎動脈的供血,就必須事先將左側的髂動靜脈完整地分離出來。然而,移植腎附近的左側髂窩粘連異常嚴重,髂動靜脈和移植腎全都包繞在其中,在分離過程中稍有不慎就會導致難以挽救的大出血。
王冕副教授和邱江教授經過精細的操作,終于將髂動靜脈完整地分離出來,為成功置入無缺血灌注系統創造了必要條件。一切準備就緒后,常光其教授阻斷了腹主動脈和髂動脈,邱江教授迅速放置好了腎灌注導管并啟動常溫機械灌注,移植腎通過“在體常溫機械灌注”供血。
此時,血管外科團隊以最快的速度將人工血管吻合至腹主動脈和髂動脈。開放左髂總動脈時,腎移植團隊停止常溫機械灌注,完成移植腎血供的轉換,使移植腎在整個手術過程中均獲得了常溫血供。最終,在常光其教授團隊和邱江教授團隊的通力合作下,手術取得了圓滿成功。
常光其教授團隊和邱江教授團隊為患者實施手術
據悉,邱江教授團隊在腎臟體外常溫機械灌注領域已有較為深入的研究。此前,中山一院專家團隊通過常溫機械灌注技術先后實施了世界首例無缺血腎移植及后半程無缺血腎移植手術,其核心正是“如何持續維持腎臟的血供”,避免腎臟缺血再灌注損傷。
而與以往不同的是,此次的灌注過程是“在體原位灌注”,而既往的手術中,腎臟則是“離體灌注”。手術主要難點在于對維持移植腎血供的髂外動脈以及移植腎靜脈回流的髂外靜脈血管的分離、阻斷以及灌注插管。
在整個灌注的過程中,灌注參數指標正常,移植腎可正常產生尿液,且尿液生化檢查結果提示灌注過程中移植腎功能正常。術后的彩超檢查結果及腎功能檢查也表明患者移植腎功能較術前無明顯變化,意味著手術過程中移植腎沒有受到損傷。同時,術后CTA顯示腹主動脈瘤完整切除,人工血管血流通暢,移植腎動脈供血良好。
據了解,這是世界首例臨床實施的在體器官隔離保護治療,也是中山一院器官移植中心主任何曉順教授提出的器官醫學理論在臨床實踐中的又一次突破。
文稿終審:附屬第一醫院 駱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