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上午,由丹霞山管委會、廣東省國土資源廳科教處、中山大學聯合舉辦的“中國丹霞世界遺產進校園”系列科普宣傳活動首場專題講座在南校區懷士堂舉行。被譽為“當代徐霞客”的我校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黃進教授,國際地貌學家協會丹霞工作組主席、中國丹霞世界遺產專家委員會主任、原丹霞申遺專家組組長彭華教授,生命科學學院廖文波教授為我校師生及社會人士展開絕美的丹山霞彩畫卷。我校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廣東省國土資源廳科教處、韶關市丹霞山管理委員會有關負責人出席了本次活動。
講座現場,“當代徐霞客”黃進教授與聽眾分享丹霞故事
自2010年“中國丹霞”(貴州赤水、福建泰寧、湖南崀山、廣東丹霞山、江西龍虎山、浙江江郎山)成功申遺以來,“丹霞”一詞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同時也作為“國粹”日漸走出國門、走向世界。追本溯源,“丹霞”與中山大學的情緣著實不淺。據86歲高齡的丹霞研究大發展階段代表人物黃進教授介紹,“丹霞地貌”為已故著名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馮景蘭和陳國達先生20世紀20-30年代在廣東韶關丹霞山命名,后來曾任中山大學地理系主任吳尚時教授都對此亦有貢獻。時至今日,中國境內已知且考察過的丹霞地貌達995處,而其中的980處黃進教授都實地考察過,足跡遍布中國。
其后,在“中國丹霞”申遺工作中起到關鍵作用的彭華教授分別從丹霞地貌的遺產價值、景觀價值及保護性開發等角度引領聽眾進入異彩紛呈的地質科學世界。他首先針對“丹霞”“紅層”等概念以及多舛的申遺過程進行詳細的講解,深度剖析了六個遺產地丹霞地貌的聯系與區別。彭華教授談到,“中國丹霞”之所以能夠申遺成功,主要是因為其具備了高度的美學價值和科學價值。彭教授還認為,丹霞地貌在具有形式美的同時兼具中國古典意境美,佛道文化符號與形態各異的峰巒交匯融合,恰恰體現了我國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以及中國式審美文化對丹霞的向往。
廖文波教授則從生物學的角度,以廣東丹霞山為例,對丹霞地貌的植被景觀與區系進行了科普講演,充分展現了丹霞山與生態環境相適應的地形與植被結合的生物多樣性優勢,將生態價值與美學意義完美結合。
據主辦方介紹,該系列活動旨在落實《國民旅游休閑綱要(2013-2020)》中逐步推行研學旅行的要求,通過大型科普講座進校園的形式全面提升大學生多方面素質,為培養全方位、高層次、具有多樣化能力的新時代大學生打下了良好基礎,同時也為普及丹霞地貌科學知識、提升“中國丹霞”這一地質名詞在民眾間的知名度作出努力。
丹山碧水映彩霞,中山大學與丹霞的美麗情緣將日久彌新,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