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至12月26日,在廣州文化公園舉行了主題為“醫藥學文化傳承”的廣州市第三屆廣府文化節。本屆文化節活動由中山大學醫學博物館、荔灣正骨展館、陳李濟展館這三大醫學文化展館在文化公園舉行展覽,我校醫學博物館舉辦的是“一百四十六載滄桑中的風華——中山大學醫科教育”的展覽。
群眾參觀展覽
中山大學醫學博物館,坐落廣州紅花崗畔的中山大學北校區,是一幢建于1925年的具有歐洲古典主義建筑風格的歷史建筑,散放著民初中西合璧之風,典雅莊重,被列入廣州市古典建筑及歷史紀念建筑物的保護文物。建筑主體是歐洲古典主義建筑風格的三層紅磚樓,一色歐風紅墻上,是中國傳統碧綠琉璃瓦頂飛檐,在草木蔥蘢校園中,紅樓掩隱于綠樹碧叢,紅照翠影相映,秀雅幽靜中見典麗風采。
2004年11月11日中山大學醫學博物館揭幕開館,該樓即為醫學博物館樓,展廳面積三百余平方米,館藏實物、圖片三千余件。豐富的館藏,見證了我國早期西醫院校在嶺南地區的歷史沿革和發展,展現了在嶺南文化及廣府文化中心廣州率先引入西方近現代醫學教育觀念與辦學模式的足跡,反映中山大學醫科一百四十六年來,開我國西醫教育先河,倡導科學文明的歷史沿革過程。醫學博物館以歷史沿革為線索,以名人、大師為亮點,以醫學發展為主題,通過珍貴的文物,展示了中山大學醫科對嶺南乃至國內外醫學發展的歷史地位與重要貢獻。厚重與輝煌的歷史在這里一頁頁掀開……
嶺南文化及其廣府文化特有的開放性、兼容性,較為容易接受西方先進文化,廣州成了近代西方醫學傳入中國的首地。1835年,美國傳教士醫師伯駕在當時廣州十三行創辦了中國近代第一間西醫院,后來發展成一所完備的西醫醫院——博濟醫院。1866年美國傳教士醫師嘉約翰在博濟醫院內辦學,創辦了近代中國第一所西醫學校。孫中山先生于1886年在此學醫。這所醫校后來發展為嶺南大學醫學院。在晚清西風東漸大潮中,南粵開辦西醫教育漸成風氣。1908年,廣東光華醫學堂在廣州創辦,后來發展為廣東光華醫學院;1909年,廣東公醫學堂在廣州開辦,后來發展為中山大學醫學院。1953年至1954年間,中山大學醫學院、嶺南大學醫學院和廣東光華醫學院先后合并組成華南醫學院。1957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該校命名為中山醫學院。1985年改建中山醫科大學。2001年中山醫科大學與中山大學合并為新的中山大學。
展覽現場
中山大學早期醫科教育,成為中國近代西醫教育的濫觴源頭。在醫學博物館中,記錄了中山大學醫科在中國醫學界中的許多第一:中國第一例西醫手術、中國第一例醫院病人死亡記錄 、中國第一例尸體解剖、中國第一個疫苗部、拍攝中國第一張X光片、進行了中國第一例病理解剖、中國最早建立西醫醫案記錄、中國最早用中文介紹西方醫學知識報紙——《廣州新報》(后改稱《西醫新報》)、中國第一位西醫留學生黃寬在此任教、首開中國女子學醫先河……,這一項項第一,佐證中國近代西醫與西醫教育發端于廣州;也證明廣州開放大港的地理優勢,嶺南文化及其廣府文化的包容開放,使粵人有條件在全國率先學習西方先進醫學,吸收西方先進科學文化。時代的先行者從這里出發,把眼光投向世界,走上尋找先進科學文化、求索醫國救民真理的道路。
西醫院和西醫學校,成了清下葉中國人在國內最早能較系統了解西方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地方。那時的極少數國人正是通過這種場所,了解到當時落后的中國文明與先進的西方文明之間的差距,了解到當時西方先進的政治經濟制度、先進的思想文化。當時那些通過西醫院和西醫學校這種特定渠道看世界的國人中,有的后來就成為開創新時代的先進分子,如曾就讀博濟醫校的孫中山、康廣仁(康有為弟弟、戊戌六君子之一),成為當時國人最早接受西方先進科學文化啟蒙的先進人物。
醫學博物館中記述了,中山大學醫科教育一百四十六年來,名師大家眾多,教育、科研、醫療成果豐碩,人才輩出。
在此驀然回首,在一百四十六載滄桑風云路上,中大醫科教育如粵海熏風潤雨撫拂下杏林,香飄神州海外,桃李滿天下。輝煌的過去,將激勵后人再創無愧先輩的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