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氣、風電、光伏……南海上的海洋能源設施常常面對大風大浪,如何保障自身安全?
近日,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重大自然災害防控與公共安全”重點專項“面向南海海洋能源設施的海洋動力災害監(jiān)測預警技術與裝備應用示范” 項目實施方案論證會在廣州舉行。該項目由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珠海)牽頭,該實驗室深海遠洋多尺度動力過程創(chuàng)新團隊首席科學家、中山大學海洋科學學院院長王東曉擔任項目負責人。
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受極端天氣頻發(fā)、海平面上升等影響,海洋災害發(fā)生的特征規(guī)律、致災機理和影響程度都有了新變化,給海洋能源設施的安全帶來新的挑戰(zhàn)。
該項目旨在研究油氣、風電、光伏能源設施對極端動力災害過程的響應和致災機理;研發(fā)快速風險識別、智能化評估和高分辨預警報技術,建立預警模型。
同時,項目希望研制出自主可控的,適用于極端海洋環(huán)境的小型化、智能化海洋動力災害立體觀測裝備,并構建觀測體系,開展災害監(jiān)測預警技術應用示范。
會上,王東曉匯報了項目總體情況,包括研究目標和增量、考核指標、實施路線方案和計劃、經(jīng)費預算和管理方案等。課題負責人中山大學教授宋貴霆、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舒業(yè)強、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副教授王恩浩、中山大學副教授蘇焱、汕頭大學副教授連展分別進行了專項匯報。
“該項目實施將有效提升我國海洋能源設施的安全運行水平,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和海洋安全提供重要技術支撐。”項目論證專家組表示。
項目專家組對項目實施方案的研究內(nèi)容、研究目標、技術路線可行性、進度安排及各項指標給予肯定,并對項目及課題的實施方案提出了建設性的指導意見。
該項目由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珠海)聯(lián)合中山大學、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自然資源部海洋減災中心、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國家海洋局南海調(diào)查技術中心、汕頭大學、大唐汕頭新能源有限公司和深圳大舜激光技術有限公司共同開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