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報訊 在近日的中山六院掛牌五周年慶典上,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說,中山六院的改革是公立醫院改革的一個方向———目前全國正在推動公立醫院改革,“中山系”模式對這一改革有何啟發?近日,記者專訪了“中山系”醫院航空母艦曾經的掌舵人、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中山大學常務副校長、中山六院院長汪建平也同時接受了采訪。
據介紹,中大附屬醫院和地方醫院合作辦醫,第一個嘗試是1999年辦中山一院黃埔院區。黃潔夫時任中山醫科大學校長,衛生部沒有發文,讓中山醫進行探索。隨后黃埔區人民醫院成建制移交中山一院,中山醫和珠海市政府合辦中山五院,合校后的中大與廣州市政府簽約收編原廣州市第六人民醫院辦了中山六院。這些模式都是黃潔夫副部長任校長時第一個提出和走出來的,大學為地方發展做出了有益的嘗試,開創了一條改革的路子。
中山六院的變化確實令人驚嘆:短短五年時間,從原來200張床位,到現在1200張;產值從4000多萬元增加到4.6億元;科研經費增長近775倍,業務收入增長6.73倍———中山六院的改革只是中山大學附屬醫院系統的一個點而已,背后是一系列醫療服務市場的“擴張”行動。“中山系”醫院艦隊的共同特點是利用大學人才、科研等資源優勢,市場化擴張,觸角伸向基層社區,將大醫院最優質的服務送到民眾家門口。
黃潔夫表示,我國2009年啟動新醫改,但在公立醫院改革方面,卻沒有實質進展。國家在“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提出,公立醫院改革要全面鋪開。
他認為,我國擁有近2萬所公立醫院,然而政府投入只占10%左右。怎么保持公立醫院的公益性,為百姓提供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同時又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目前主要的優質資源集中在大醫院,特別是教學醫院,可是在社區,在老百姓距離最近、最需要的地方,卻缺少醫療資源和人才,如何讓優質資源與百姓需求相匹配?在這種情況下,中大附屬醫院的模式,為解答醫療改革的重大課題、解決醫療需求與供給的矛盾,做出了多方面的嘗試,顯得非常有意義。整體來說,應該是利用好醫療衛生事業的規律,來辦好醫療衛生事業。要全社會來辦醫療,放開社會資本進入醫療領域,讓社會辦自己的事,而不是政府包起來。保證社會資本進入醫療體系高效運轉,為民眾提供高質量的醫療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