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工程學院黨委書記吳曉楓(第一排右三)
2022年5月14日至15日,學校在珠海校區召開了春季工作會議。高松校長在會上做了題為“以高水平人才培養和高素質教師隊伍建設為抓手、扎實推進學校高質量內涵式發展”的大會報告。在報告中,高松校長提出大學最重要的任務是培養出能夠“引領未來的人”。
如何培養出“引領未來的人”?智能工程學院作為深圳校區首批建設的新工科學院,成立五年,通過堅持黨建引領、對接國家戰略和區域發展需要,加強高水平師資隊伍建設,構建產學研協同育人體系,探索出一條獨具特色之路。
堅持黨建引領,凝心聚力謀發展
學院始終堅持“第一議題”學習,組織開展黨委理論中心組學習,定期組織專題會議,加強對重要工作的研究部署,引導黨員干部心懷“國之大者”,不斷提升履職能力。積極推動樣板黨支部全覆蓋建設,在4個教工黨支部中,已有1個支部入選學校樣板支部建設并通過驗收,1個支部入選2021-2022年度樣板支部培育名單。在8個學生支部中,5個學生黨支部均入選學校樣板支部建設,并已全部通過驗收。研究生第三黨支部同時入選了第三批廣東省樣板黨支部建設培育名單。加大培養黨組織后備力量的力度,把參加青馬學堂、黨章學習小組作為團員推優入黨的重要考察環節。自2018年舉辦青馬學堂、黨章學習小組活動以來,共舉辦學習活動32次,學生參與活動達1200多人次。
立足國家需求,持續推進科技創新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深圳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引擎之一,迎來又一次發展機遇。智能工程學院立足于國家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敢為人先,勇于創新,科技研發碩果累累。
武漢新冠疫情暴發初期,學院與賽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開展聯合攻關,研制出具有自主導航和自動避障的智能機器人“小逸”,在武漢漢口醫院隔離病區開展藥物配送和醫療垃圾的運輸,有效降低了醫護人員的感染風險。“城市交通大腦”一體化智慧交通管理平臺,支撐了上海、廣州等十余個城市智能交通系統的構建,為上海進博會安保和空氣質量保障保駕護航。與深圳市慢病防治中心合作,構建百萬節點級的老年認知障礙知識圖譜,篩查認知障礙和阿爾茲海默病高危人群3200人次,準確率達90%以上。
與廣汽研究院共建“中山大學-廣汽研究院智慧交通與人工智能聯合實驗室”,總投資金額3000萬元。此外,還分別與華為、深圳交通規劃研究中心共建千萬級聯合創新實驗室、聯合研究平臺。學院搶抓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深圳先行示范區建設重大歷史機遇,書寫新的“春天故事”。
面向未來育才,打造特色新工科培養模式
為主動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2017年2月,教育部開始推進新工科建設。智能工程學院把握新工科發展機遇,立足培養具有學習力、思想力、行動力的創新型復合人才,積極推進產學研協同育人,形成了特色鮮明的新工科人才培養模式。
學院構建了“20門實驗課+3大科技競賽+3大實習”立體的實踐教學體系,鼓勵本科生早進課題、早進實驗室、早進團隊,開展創新性、探索性實踐,以高水平科學研究助力學生創新和實踐能力培養。2021年,本科生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共計38項,其中國家級項目5項,省級項目4項。本科生許玉騰、饒俊健和袁偉寧同學獲得了第二屆全國大學生智能技術應用大賽一等獎。同時,學院積極打造優秀教師、優質課程和一流專業等優質教學資源。蔡銘教授獲評為南粵優秀教師;金枝副教授獲評2020年廣東省本科高校課程思政優秀案例二等獎,《人工智能編程語言》課程被推薦為深圳市思政課改革創新系列優秀成果,《運籌學》《交通工程導論》《計算機輔助設計》入選廣東省一流本科課程;交通工程專業、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獲批“廣東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打造高水平師資,構筑灣區人才高地
“深愛人才,圳等你來”。智能工程學院現有專任教師63人,其中71%是近五年引入的“百人計劃”青年人才,100%具有海外學習背景,學院教師平均年齡不到40歲。學院通過制定有利于人才成長的培養機制、有利于人盡其才的使用機制、有利于競相成長各展其能的激勵機制、有利于人才脫穎而出的競爭機制,打造高水平師資隊伍,構筑灣區人才高地。
梁小丹副教授獲2020年廣東省杰出青年基金、中國科協青年人才托舉工程項目,劉永紅副教授獲2020年中國交通運輸協會“科技創新青年獎”,19人獲得深圳市高層次人才獎勵。大批優秀的人才來這里相聚,相知,相守,形成了“近者悅,遠者來”的良好引才氛圍。
通過認真學習領會2022年春季工作會議精神,智能工程學院將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凝練學科發展內涵,推進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優化學生培養方案,強化新工科人才培養中的“工程實訓”基礎,培育一流教師團隊。深化“三全育人”,推動“五育并舉”。加強高層次人才的引進,加大對優秀青年教師的培育力度,打造新工科特色創新團隊。乘勢而上、起而行之、感恩奮進,推進學院事業在新時期高質量內涵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