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網訊(通訊員臧盧璐)大潮起珠江,弄潮正當時。中山大學第十三次黨代會以來,附屬第七醫院經歷了從2016年籌建到2018年5月11日開業的初創階段,正在實現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道路上乘風破浪,砥礪前行。近五年來,醫院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和加強黨對醫院工作的全面領導,堅持“人民對美好醫療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的宗旨,傳承中山大學醫科優良傳統,大力推動醫、教、研、管、文協調發展,并勇擔社會責任,打造疫情防控“鋼鐵長城”和醫療幫扶“鳳慶模式”,實現了“深圳速度、中大質量”,傾力打造大灣區醫療高地。
附屬第七醫院一期建設
黨建引領,營造風清氣正創業環境
近五年來,醫院全體員工勠力同心,向黨和政府及老百姓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醫院黨委通過不斷強化政治、思想、組織、制度、作風和紀律的引領和保障,有效發揮了把方向、管大局、作決策、促改革、保落實的領導作用,特別是在疫情防控、三甲創建等重要任務中,醫院黨委積極組織動員,各黨支部和廣大黨員在各項工作中迎難而上,擔當作為,發揮了黨組織戰斗堡壘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營造風清氣正、團結奮進的政治生態和干事創業環境,為醫院的跨越式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賡續榮光,擦亮中大醫科金字招牌
深圳作為粵港澳大灣區、深圳先行示范區“雙區驅動”城市,致力建設民生幸福標桿城市,打造健康中國“深圳樣板”,構建“頂天立地”的醫療衛生發展格局。中山大學附屬第七醫院作為深圳市與中山大學“市校戰略合作”的結晶,是中山大學設置在深圳市的首家直屬附屬醫院,依托中山大學百年醫科在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科學研究、技術創新、品牌文化等方面的優勢,由實力雄厚的中大醫科支持建設,傳承了“醫病醫身醫心、救人救國救世”的大醫精神和“三基三嚴三早”的教學傳統。目前,醫院已引進中大醫科26個國家臨床重點??茍F隊,有70%以上的學科帶頭人和業務科室主任、副主任來自中大各附屬醫院;各科的診療、護理常規也都傳承于中大醫科。同時,創院的領導班子都來自中山大學。附屬第七醫院將賡續中大醫科文化,致力在深圳打造高水平醫院樣板。
高歌猛進,跑出醫療提質“深圳速度”
附屬第七醫院始終注重內涵建設,將質量與安全放在首位。醫院目前開放學科68個,獲批省、市級重點??坪团嘤龑??個、深圳市中醫特色專科1個;疑難危重患者收治率達77.20%,危重患者搶救成功率超99%,三四級手術占比達66%;開業僅4年2個月就順利通過三甲醫院評審,創造了建院時間最短的三甲醫院的紀錄;國家公立醫院績效考核的全國排名快速提升,從2018年1122名躍升至2021年284名,進步838名。
附屬第七醫院2022年7月順利通過三甲評審,成為全國建院時間最短的三甲醫院
守正創新,打造深圳未來“名醫搖籃”
附屬第七醫院和中山大學醫學院一體規劃、一體發展,致力打造深圳的“名醫搖籃”。何裕隆教授兼任附屬第七醫院院長和醫學院院長,為兩院攜手培養“新醫科”人才創造了條件。作為中山大學醫學院的臨床學院之一,附屬第七醫院承擔了醫學院60%以上的臨床教學任務,在何裕隆院長的帶領下,兩院以“新醫科”和臨床勝任力為導向,探索臨床(醫院)與醫學院深度融合,讓基礎課老師走進臨床,醫生走上基礎課講臺,建立“臨床+基礎”雙班主任制和研究生雙導師制,成立了28個臨床教研室實現對醫學院的本科教學全覆蓋,共同探索“新醫科”人才培養模式。同時,醫院建立了覆蓋本科生見習實習、碩士博士研究生培養、住院醫師和進修生培訓的完整教學體系,累計培養各類學生2495人;2021年高分通過廣東省臨床教學基地評審,成為深圳市3家四星級臨床能力培訓中心之一;獲評省級教改項目6項、教育部產學合作項目3項,中山大學教學比賽特等獎等多項獎勵。
附屬第七醫院2022屆研究生畢業合影
臨床導向,科研賦能創建“研究型醫院”
醫院致力打造源于臨床、服務臨床的科研體系,建立了近200人的“首席科學家+領軍人才+中青年骨干”的科研人才梯隊;獲批廣東省和深圳市重點實驗室各1個,落地2個諾獎實驗室;獲各類科研基金立項378項,其中,國家自然基金98項,四年穩居深圳前三(其中2021年立項數和資助金額均列第一);在國家公立醫院績效考核中,科研單項兩年進入全國綜合醫院100強(84名和99名);醫院現已列入深圳市研究型醫院創建單位,為創新發展和“彎道超車”開好局、起好步。
2021年7月19日,廣東省消化系統惡性腫瘤防治研究重點實驗室在附屬第七醫院正式揭牌
創新管理,醫學人文彰顯醫院“溫度”
附屬第七醫院將建設人文醫院作為建院目標和發展愿景之一,設立了臨床醫學人文研究中心和醫學人文部兩大機構:臨床醫學人文研究中心由院長和黨委書記親自掛帥,下設國內首個由醫院設立的醫學人文教研室和Asian Journal of Medical Humanities(《亞洲醫學人文雜志》)編輯部,從教學研究和學科建設方面為建設人文醫院提供智力支持。醫學人文部則下設于醫院黨委辦公室,在黨委領導和黨建引領下推動醫學人文舉措和醫學人文服務落實。同時,以提高醫療服務質量、營造良好醫療環境和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為出發點,將安寧療護、醫務社工、志愿服務和醫護關懷為臨床醫學人文工作的主要抓手,將人文服務落到實處。醫院每年開展的亞洲醫學人文菁英訓練營,已成為國內醫學人文領域的品牌學術項目。
《亞洲醫學人文》期刊封面
“疫”往無前,前仆后繼赴“前線”
2019年12月,新冠肺炎疫情來勢洶洶。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何裕隆院長帶領班子靠前指揮、超前布局、科學防控,克服春節期間“用工荒”“供貨緊”等重重困難,僅用13天時間便建成了廣東省首個新冠肺炎臨時留觀病區并投入使用,成為光明區乃至深圳市疫情防線的“鋼鐵長城”。2021年6月后,該臨時留觀病區成為深圳市境外隔離觀察人員定點救治醫院,陸續承接深圳市入境隔離醫學觀察人員罹患其他疾病的定點收治醫院等定點救治任務。2022年11月,醫院又義不容辭地承接光明區1家方艙醫院的建設運營任務,為疫情防控貢獻力量。截至2022年疫情防控進入新階段,醫院累計派出1.6萬余人次參與北京、香港、深圳、廣州、東莞等大規模核酸采集工作,共采集核酸530萬人份。附屬第七醫院醫務人員用大愛無疆的精神勇擔疫情防控的社會責任,為粵港澳大灣區的百姓驅走疫情的陰霾,迎來藍天。
2020年,何裕隆院長現場指揮臨時留觀病房建設
2020年2月,附屬第七醫院醫護人員在臨時留觀病區合影
傾情幫扶,萬水千山赴邊陲
中山大學從2013年開始定點幫扶鳳慶縣,并一直倡導“扶貧先扶智”的幫扶理念。2017年,尚未開業的附屬第七醫院在何裕隆院長的帶領下全力以赴對云南省鳳慶縣人民醫院(以下簡稱鳳醫)開展一系列對口幫扶工作,至今已形成常態化幫扶。近五年來,附屬第七醫院堅持每季度由院領導帶隊赴鳳醫開展實地幫扶,截至2022年已派出300多人次專家幫扶鳳醫,協助其建成7個省級重點???,開展并注冊新臨床研究2項。何裕隆專家工作站胃癌早篩研究進展順利,正在根據數據分析建立胃癌風險預測模型及隨訪數據庫。胃癌精準化“三位一體”防治模式項目在鳳醫的啟動,開創了縣級醫院舉辦重大科研項目的先河。何裕隆專家工作站的建站為當地居民胃癌早篩、早診早治建立了完整的體系,通過科學研究,讓專家們更進一步了解不同民族中胃癌發生的影響因素,通過胃癌早篩提高全民健康。在附屬第七醫院的持續幫扶下,鳳慶縣醫療水平大幅提升,成功晉級三級醫院,并入選國家縣級醫院綜合能力前500強。
2018年8月9日,附屬第七醫院與鳳慶縣人民醫院簽訂對口醫療幫扶協議
何裕隆專家工作站牌匾
擂鼓催征,打造大灣區未來醫療高地
藍圖已繪就,奮斗正當時。附屬第七醫院的創院定位是要建設國家級的區域醫療中心、應急與災難醫學中心和保健康復中心。未來,醫院將重點在提高急危重癥和疑難復雜疾病診療水平、推動醫教研和預防康復保健協同發展、輻射帶動區域內整體醫學水平上下功夫,以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專病防治等為重點,打造成為區域急危重癥救治中心、疑難復雜病例會診中心、重大專病防治中心、人才培訓中心、科學研究中心。比如,在危重癥救治方面,醫院二期建設規劃配置綜合ICU病床206張,??艻CU病床100張,將配足配強重癥醫護力量,提高重癥患者救治能力;同時推動專病中心建設,整合系統專科、檢查檢驗、藥學等資源,圍繞系統疑難疾病開展多學科診療服務,切實提升疑難疾病的診治水平;還要大力推動平臺科室建設,建設區域病理診斷中心、影像中心、檢驗中心等,提升區域檢查檢驗與診斷整體水平。在科研創新上,致力于建設深圳標準、深圳指南;在教學上致力培養卓越名醫。附屬第七醫院正以醫、教、研、管的高質量發展來打造醫療高地,為大灣區市民的健康和“病有良醫”貢獻中大力量。
附屬第七醫院二期效果圖
回首漫漫來時路,聚力賡續再出發。在中山大學第十四次黨代會順利閉幕之際,附屬第七醫院將秉承“崇德、求是、傳承、超越”的院訓,以深圳規模最大、臨床??崎T類最齊全、診療量最大、診療技術最先進、高層次醫護人員最多、醫德醫風最好為目標,全面踐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昂首踏上新階段的奮斗新征程。
文稿終審:附屬第七醫院 陳起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