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曾經破敗不堪,經修飾后,已經舊貌換新顏。
位于中大老校址越秀中路125號大院內的天文臺于1929年6月落成,是廣東最早的天文臺,也是僅次于上海徐家匯天文臺的中國第二座天文臺。天文臺地面部分為一座長方形兩層樓房,坐北向南,正面有數十級階梯。樓房東側為相連的六角塔形三層樓房,地下部分為一地窖。
由于當時世界著名的天文臺多在北緯40度以上,而這座天文臺位于北緯20多度,可以從不同于其他世界著名天文臺的角度觀測天象,因而在天文科學與教學上,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受到國際天文學界的重視。國際天文聯合會變星委員會曾邀請中大天文學家參加聯合觀測變星活動。
在20世紀30至50年代,中大天文臺除了教學科研之外,還承擔了許多民用軍用項目。廣州市經緯度的首次測定,廣東空軍需用的日月出沒時刻計算,航空學校天文學的教學等都由中大派員擔任。1933年的萬國經緯測量,1936年到蘇聯、日本進行日食觀測,中國派出的是中大的學者和技術人員。
中大天文臺對廣東、中國乃至世界天文科學研究都有所貢獻。1957年,中大天文臺因儀器設備受損而停止使用。作為中國天文史上重要科研舊址,1985年8月27日它被定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由于年久失修,天文臺曾經墻皮剝落,陽臺銹跡斑斑,窗臺幾近崩塌,正門臺階也是破損不堪,雜草叢生,建筑物內堆滿廢品。周圍居民向有關部門提出維修建議,經過多方研究,尋找有資質的文物維修單位進行維修,于去年11月完工剪彩。現今的中大天文臺,原先看不太清楚的“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天文臺一九八五年十月二十七日立”字樣已換成醒目的標牌,天文臺簡介也掛在醒目的位置,雜草被花草替代,樹木修剪整齊,原先破舊不堪的天文臺已經煥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