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設藥事服務費“以技養醫”,市民看病能夠便宜嗎?基本藥物數百種,日常看病夠用嗎?……新醫改方案出臺牽動所有人的神經,帶著這些問題,記者走訪了廣東省衛生廳副廳長廖新波,曾牽頭制定第十套醫改方案的中科院院士、中山腫瘤醫院院長曾益新,以及資深醫院管理專家、廣州市人大代表陳安薇。
1、以技養醫市民看病能便宜嗎?
■市民說法
市民張曉鑫小姐是一名企業的普通員工。她表示,醫改提出探索“取消藥品加成,增設藥事服務費,以及不同級別的醫院和醫生提供的服務,實行分級定價”的這些說法確實是對醫護人員醫療水平的尊重,但如此一來,是否會出現看病要50元、300元甚至更高診金的情況?
■專家解讀
市民不能一味要求低價
曾益新表示,要切斷醫藥之間的利益鏈,是需取消15%的藥品加成,增設藥事服務費。雖然這樣一來可能存在“拆東墻補西墻”的現象,看病費可能不會下降,但他認為市民首先要明確一點:價格不是越低越好,合理收費最重要,才能確保質量,保證醫療保險公司、病人、醫務人員和醫院各方的利益,這樣才能進入良性循環。
“一味地要求降價,既取消藥價加成,技術服務勞動又沒有價值體現,那醫院生存不下去,最后倒霉的還是患者。”曾益新說。
2、基本藥物才數百種看病夠用?
■市民說法
市民梁先生曾是廣州某醫院的醫生,他表示平時的常見病都有數百種,需要用到的藥物至少上千種,現在基本藥物才包括數百種,真的能解決市民日常的看病問題嗎?
■專家解讀
100%使用可滿足市民需求
廖新波表示,基本藥物確實應有上千種,但目前公布數百種可能是大的分類,最關鍵是政府要求各醫院使用基本藥物目錄中藥物的比例。如果是100%使用,則可以滿足市民需求。
3、人均籌資水平不高能看啥病?
■市民說法
黃先生是從化某村的村民。他表示,得知新農合籌資水平提高了,感到很高興,但目前的籌資水平才人均120元/年。“看一次感冒都不夠,那就算大家都保了也沒什么意義。”
■專家解讀
政府單位個人需增支付
曾益新認為,醫保的目的主要是改變老百姓看病時自付費用比例太高的現象,體現疾病風險全社會集體分擔的機制,而不是誰生病誰倒霉。目前的新農合計劃由100元/年提高到120元/年,每年報銷的最高限額也會相應提高,這個籌資水平肯定還會繼續逐步提高,到2020年要爭取絕大部分疾病的醫療費用都能由醫保支付。當然,對醫保的投入,也不能完全依靠政府,在政府逐步增加的同時,個人、單位也要同步跟進。
4、適度減少公立醫院看病更難?
■市民說法
盧小姐由于體質差,經常感冒,但每次去公立醫院看病都要排長龍。“這次公布的《意見》還說要適度降低公立醫療機構比重,那這樣公立醫院更少,我們看病豈不是更難?”盧小姐說。
■專家解讀
關鍵解決醫療資源不均
廖新波認為,其實公立醫院還有發展的空間,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地區發展不平衡,同級醫院發展不平衡。“如果這些不平衡不解決,那再降低公立醫院的數量,肯定會導致看病更難。”廖新波說。
5、社區首診雙向轉診醫院愿意?
■市民說法
家住白云區的盧阿姨對《意見》里提到的“社區首診”、“雙向轉診”表示質疑。“我女兒上次長智齒去社區醫院看,醫生連牙片都沒拍,就直接把她的智齒給拔了,后來導致發炎。這樣的設備和醫療水平,我們怎么敢去社區醫院首診呢?”盧阿姨還表示,除了首診難,雙向轉診也成問題。“一些人本來就是公費醫療,住院什么都有報銷,他怎么會愿意放棄大醫院跑到小醫院休養呀!再說,病人是醫院的一大利潤增長點,大醫院愿意放棄嗎?”
■專家解讀
社區首診關鍵要看投入
廖新波認為,要實現社區首診,關鍵是看政府投入的力度有多大,報銷額有多大以及社區醫療水平有多高。投入包括環境硬件和人員培養。首診或雙向轉診回來之后費用100%報,病人就會在社區看。“如果社區醫療不跟上,市民會問‘衛生部部長會到社區看病嗎?’如果答案是‘不會’,那怎么可能要求市民去社區看病呢。”廖新波說。
陳安薇則表示不存在這個問題。“現在按照住院天數長短考核醫院醫術水平。衛生部有規定,要縮短平均住院天數,從而考驗醫院醫術水平。病情穩定或癥狀減輕,都規定要下轉。所以拖延患者住院不明智,沒必要這么做。”陳安薇說,如果醫院這么做,就是投入不足的問題導致醫院想方設法創收。但現在醫保考慮到這個問題,規定住院15天內沒有特殊情況不能住第二次院。
6、多點執業專家會去社區醫院?
■市民說法
市民盧海玲小姐表示,“多點執業”或許會受到醫生的歡迎,但真的對市民有益嗎?“雖然說醫生此后可以自由流動,但人往高處走,專家會下到一個小社區醫院出診嗎?”
■專家解讀
“名醫會下社區”是誤解
曾益新表示,多點執業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讓醫生流動,但應該是有序流動、分級帶動。“不是說中山醫的知名教授直接下到衛生院去,這樣不一定解決問題,基層更需要的是全科醫師。但是中山醫的教授可以去指導下面的市醫院、縣醫院,地市級醫院的醫生再下去指導衛生院,這樣就是一個分級帶動,提高技術水平,可能效果會更好一些。”
曾益新還表示,多點執業還可以讓公立醫院的醫生去私立醫院執業。這樣既可以解決醫生的待遇問題,又促進私立醫院的人才發展。
7、醫生“走穴”發生糾紛誰來負責?
■市民說法
市民盧海玲小姐表示,醫生多點執業,如果發生醫療糾紛,到底找誰負責?
■專家解讀
協議明晰責任出事共擔
曾益新表示,在規范管理的前提下,應允許醫生多點執業。醫生和各個執業點,要達成協議,醫生都去哪些醫院執業,執業范圍、工作時間、性質、內容等等都要有規定。若發生醫療糾紛,當由執業醫生和當時就醫的醫院同時負責。
8、收入不高基層醫院怎能做強?
■市民說法
小冼是今年剛畢業的醫科大學生,“我身邊的同學都想去大醫院工作,社區醫院工資太少,晉升機會也少,誰愿意去呢!”
■專家解讀
培訓全科醫生提高工資
曾益新表示,要想吸引醫學畢業生下基層確實需要激勵措施,目前首先是要重視和規范全科醫生的培訓,培養真正能解決問題、基層需要的大量全科醫師,因此建議政府啟動“全科醫生行動計劃”,來大力推動這一工作。然后通過政策吸引,讓這些全科醫生能下到基層。例如免大學學費和培訓費,大幅度提高在基層工作的工資福利,制定相適應的特殊晉升政策,提供定期的免費進修學習機會等等。
9、學生醫保沒了公費也能減負?
■市民說法
謝同學是某高校學生,他表示,雖然公費醫療在校醫院不能治什么大病,但基本不用付錢;現在轉為醫保,那就要每年繳費,這樣是否會增加負擔?
■專家解讀
國家出錢將公費轉醫保
曾益新表示,原來大學生公費醫療是國家出錢,現在還是國家出錢,只是把原先給公費醫療的錢拿來投到社會醫療保險。公費醫療將逐步被醫療保險的方式代替。除此以外,還可以發展“團體醫療保險”。例如一個公司有十幾萬員工,參加全民醫保畢竟是保障基本醫療水平,那就企業出資,向醫療集團購買服務,讓職工享受更好的醫療保障水平,這與公費醫療相似但又不一樣,作為公司的一種福利吸引人才。有經濟條件、學生多的大學校也可以考慮。